金秋十月,第十五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如期而至。主題論壇、前沿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對接等一系列活動,在金雞湖畔激蕩產業發展的澎湃浪潮。而這場持續十五年的行業盛會,也見證著“一粒米”在園區的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
作為國內首個將納米技術應用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園區歷經十余年深耕培育,已成為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先后入選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江蘇省“1650”產業體系。產業規模持續攀升,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拓荒
從“一粒米”到千億“航母”
時間追溯到2006年。這一年,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仿生研究所的落地園區,在這片創新創業熱土上種下了第一顆納米種子,也為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奠下了基礎。
彼時,園區剛剛走過十年的高速發展期。站在產業轉型升級引領二次創業的風口,園區結合區域產業基礎,前瞻布局,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如何“玩轉”約等同于頭發絲五萬分之一的微小尺度,打造未來產業新優勢?園區以“拓荒”之姿,從“零基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產業“基建”:組建納米產業公司,建設蘇州納米城,同步實施納米科技領軍人才計劃、納米三年雙倍增計劃等政策舉措,集中資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推動納米技術產業集聚發展。
期間,敏芯股份、納微科技等一批領軍人才帶領的科技企業相繼落地,并在政策、資金、人才、生態等多方面支持下加速成長,成為科創板“MEMS芯片第一股”、科創板“微球第一股”。
多年來,園區聚焦微納制造、第三代半導體、納米新材料以及納米大健康等四大領域,已構建起多層次、國際化的高水平人才體系,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1400家,其中上市企業18家,國家先進制造業單項冠軍4家,累計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6家,2024年產業產值超1700億元,2025年截至8月底已實現產值1200億元……
科技創新的種子,正在園區裂變為產業發展的“航母艦隊”。

培育
從“一座城”到全球生態
作為園區納米產業發展的主陣地,蘇州納米城既是重要的載體資源,更是產業發展的投資者、建設者、運營者、服務者。
十余年來,蘇州納米城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延展到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形成了“一核六區”的發展格局,形成創新研發、工程中試、小規模生產、產業服務、總部辦公等一體化產業功能,構建了覆蓋創新企業種子期、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全階段的產業投資及服務體系。而聚焦產業發展實際所需建設的20個公共服務平臺,覆蓋微納制造、分析檢測、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領域,為推動納米技術創新創業提供最佳成長環境和發展平臺。
便利并不止于服務,更在于產業鏈的協同。園區以應用需求為驅動,結合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產業資源優勢,通過“研發-創新-產業化-規模化”的循環發展模式,不斷健全產業鏈條,完善專業協作機制。行業企業就近就能找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有效發揮以“技術融合”助力“產品賦能”作用,帶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型顯示等產業快速發展。
同時,作為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園區始終以全球視野推動產業發展。納博會正是園區納米產業對接國際的重要窗口,已經成為產業/人才精準對接、創新成果集中展示、技術應用“跨界融合”的舞臺。今年的納博會堪稱歷屆之最,匯聚150余位國家級人才、500余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知名企業家及行業專家,集聚605場行業報告、1個主展區、8大特色專區、多個細分領域的供需對接會,吸引日、韓、美、德等國的代表企業相繼赴會。相關企業紛紛表示:“不出國門,就能了解前沿資訊、創新技術和行業趨勢,納博會讓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生態!”

發展
從“卡脖子”到創新引領
納米技術被視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前沿領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
為夯實創新之基,園區引進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蘇州仿生材料科學與工程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突破材料生長、器件工藝、模塊封裝與集成應用等共性關鍵技術,促進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整體躍升。
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性能最優、共享程度最高的真空互聯綜合實驗裝置,能夠讓高性能納米材料和器件研究從想法變成現實。目前,實驗站已服務280余個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申請/授權核心專利340余項,在多個領域具重要國際影響力。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主任張珽介紹:“面向未來,信息器件原子級制造需要超高真空互聯技術的支撐,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將助力科研界和產業界探索在真空環境中的制造工藝模式,有望在核心戰略領域實現新突破。”
截至目前,園區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產業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納米碳材料等10多個“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國際壟斷;在高質量氮化鎵襯底材料、大尺寸硅基外延材料、前驅體材料、納米銀材料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企業參與制定國際及國家標準60余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園區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還積極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及金融資本等多方力量,推動創新活動從“單打獨斗”的“物理聚合”,邁向“兵團作戰”的“化學融合”,成為園區推動產業升級、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的又一重要引擎。

當制造技術邁向操縱原子的“終極形態”,當納米材料滲透高端制造的智慧核“芯”……小小納米正在微觀世界揮“翼”,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環境、生物醫藥等眾多領域的顛覆性變革,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提升區域產業能級。
編輯 顧雅芳
2025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