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延伸“海棠紅·幸福里”建設服務觸角,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林泉社區黨支部聯合蘇州大學政治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第二黨支部、蘇州大禹數字文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開展“紅色領航,企動青春”社校企聯動研學活動,近距離感受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脈動。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者與協調者,林泉社區將“需求導向、成果轉化”貫穿全程,推動企業前沿經驗與治理實踐精準對接。?

織密黨建紐帶,夯實聯動根基
林泉社區作為集宿區,長期面臨三大治理難題:青年師生對數字文化、社交創新等需求強烈,傳統服務吸引力弱;情感聯結薄弱,集宿區“物理聚居易、情感共生難”,學生流動性大,社區粘性低;治理資源短缺,基層人手有限難以滿足高知群體專業需求。為此,社區以黨建為紐帶破局,通過“紅鏈賦能社校企合作”讓學生以專業視角參與問題診斷,同時為高校提供實踐場景,有效緩解“社區缺智慧、高校缺陣地”的困境,以社校企協同之力穩步構建有溫度的“熟人社區”。此次三方聯動研學,正是對既有社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填補社區在“技術賦能”與“文化創新”上的短板,形成“高校出智慧、企業出技術、社區抓落地”的治理閉環。
聚焦需求升級,打造服務矩陣
在大禹集團展廳,工作人員以“數字IP創造美好價值”為主題展開系統講解,成為學生們聯動課堂理論與行業實踐的重要橋梁。工作人員熱忱介紹了公司的業務模式、發展歷程以及在行業內取得的卓越成就;通過沉浸式演示還原了《一禪小和尚》等知名IP從劇本創作到動畫制作的全流程,展示了“數字IP+人物IP+實體IP”的獨特業務格局。參觀途中,大家專注聆聽工作人員的細致講解,時而低聲交流心得,對數字內容行業的認知從模糊概念逐漸變得清晰具體。整個參訪過程中,大禹集團寬敞明亮的開放式辦公區、與時俱進的現代化設施、充滿活力的辦公氛圍及特色企業文化同樣具有吸引力,令人駐足。同時,企業對創新的包容、對年輕創意的重視,也讓學生明白“成長沒有固定路徑”,要以“成長型思維”面對未來的職業變化,在持續學習中保持競爭力,在探索嘗試中實現自我迭代。

深化實踐育人,激發人才培養
座談調研中,大禹集團合伙人、人力資源總監浦麗莎結合集團品牌孵化案例,分享了數字經濟時代“內容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她還以企業智能內容生產系統為例,闡釋AI對數字文化產業生產模式的重構作用,并建議大學生培養公共溝通素養與數字技術思維兼備的復合型能力。互動環節,學生圍繞自身專業與企業崗位的適配性等問題積極提問,浦麗莎逐一回應解答,現場交流氛圍熱烈。另外,蘇州大學政治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第二黨支部書記張凱麗還現場寄語學生:“希望大家深耕專業知識,錘煉綜合能力,未來能加入這樣的優質企業工作,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林泉社區黨支部書記也分享了心得:“社區將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海棠紅?幸福里’建設為抓手,深化社校企三方協同聯動,以陪伴式服務護航青年成長、助力逐夢前行。”此次活動通過社校企三方聯動,既為大學生提供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鮮活案例,也為社區引入數字化治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未來,斜塘街道林泉社區將構建“紅鏈三聯”長效機制,推動社校企聯動從“活動式合作”向“生態化共生”升級,讓“緊密型”育人聯合體真正扎根治理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賦能,實現人才與區域發展的雙向奔赴。
編輯 喬玥
2025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