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篆刻技藝與現代科技相遇,當印石藝術記錄城市發展年輪,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正在上演。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1月18日,“印記園區 印向未來”蘇州工業園區大眾篆刻作品展正式在園區文化館拉開帷幕,展覽精選180枚篆刻佳作,以方寸之間的藝術語言,生動展現園區發展歷程、創新精神與文化底蘊,為“金秋·三湖嘉年華”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

展品精良,深植園區文化基因
展覽以“印記園區”“印向未來”兩大板塊構建完整敘事脈絡,不僅彰顯了專業的藝術水準,更深度融合園區特質,讓篆刻藝術與園區發展、城市記憶深度交融。

在“印記園區”部分,94枚全新創作的印章形成“領航擘畫”“志合山海”“吳風湖韻”“勇立潮頭”“盛世江南”五大篇章,立體勾勒了園區的驚艷蝶變。其中,《發揮試驗示范作用》印章以DNA雙螺旋結構象征生物醫藥、芯片造型代表人工智能,并結合碳納米六邊形的造型,將園區三大特色產業精準呈現;《鄰里中心》印章通過可轉動的設計,生動詮釋了社區共生、活力多元的園區生活理念;《金雞湖》作品中澄澈水體與印石相映成趣,成為生態園區最詩意的見證。

“印向未來”部分則從“印記中國”“印記北京中軸線”“印見榮光”等系列展覽中精選86件作品,將視野從園區拓展至更廣闊的時代圖景,凝聚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領域的發展成就。“展覽作品把園區特色反映得特別充分,真正用藝術講述身邊故事,傳遞對未來的愿景。”北京歌華傳媒集團藝術總監李丹陽評價道。

科技賦能,創新傳承傳統藝術
秉持“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理念,本次展覽以“新理念、新內容、新設計、新造型、新材料、新科技”重新定義中國印的文化表達,為傳統篆刻注入現代活力,打破公眾對篆刻展的固有認知,實現了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

在作品創作環節,3D打印、機器刻制、彩色噴繪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動藝術表達實現新突破。蘇州圓融發展集團創作的《當代美術館》印章,通過提取建筑核心結構造型,運用3D打印技術精準還原,素白色調既呼應蘇州“粉墻黛瓦”的傳統意蘊,又凸顯現代建筑的線條美感,實現了傳統形制與科技精度的巧妙融合。創作者代表曹余露分享道:“創作過程中我們的模型經過了反復的修改,就是為了既能體現建筑的飛揚氣勢,又保留篆刻藝術的韻味。”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與先進技術的結合,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展覽現場,主題印“印記園區印向未來”以園區標志性建筑東方之門、國金中心、飛翔雕塑等為主體造型,通過全息棱鏡技術動態呈現印章作品,讓觀眾直觀感受“江南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從創作到展示,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讓千年篆刻藝術在新時代“活”了起來,彰顯了園區文化創新的先鋒姿態。
全民參與,文化浸潤生活肌理
作為園區“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理念的生動實踐,展覽突出“大眾”屬性,從專業藝術家到跨界愛好者,從企業職員到師生居民,多元群體的參與真正實現了“藝術走進生活,大眾參與創作”。

“篆刻是在方寸之間去創造一個世界,建筑則是在天地之間去雕刻一枚印章。”啟迪設計集團建筑師張筠之帶來了用樂高積木搭建的《蘇州中心》印章。這件充滿童真與趣味的作品,用五彩的積木堆疊出園區的活力、青春與探索精神。在她看來,園區本身就是一幅宏偉的時代畫卷,每一座錯落起伏的建筑,都是深深印刻在這片土地上的印章,鐫刻著時代的價值觀與審美,成為留給后人的文化記憶。
企業的深度參與是展覽的鮮明特色。信達藥業、華興源創、大禹集團、歐瑞動漫、啟迪設計等科技和文化類企業,結合自身發展歷程創作特色印章,將企業故事融入篆刻藝術;園區科技公司、納米公司、56文創園等創新集群產業園以印章為載體展現產業活力;來自園區各街道、學校及新建元集團、新時代集團等國資公司的創作者們則通過作品傳遞基層心聲,形成了“企業聯動、全民共建”的文化氛圍。

展覽期間,還將推出芭蕾與音樂快閃等跨界融合活動,打造“1條文旅線路+2堂專家課+3個場景體驗+N場巡展”,讓觀眾親身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這個秋冬,不妨一起走進園區文化館,感受篆刻藝術帶來的獨特魅力吧。
編輯 黃雨琳
2025年1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