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新技術、新理念的賦能讓創業擁有了另一種可能。在日前召開的2025江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大會暨首屆人工智能OPC大會上,“OPC”(ONE PERSON COMPANY)理念被正式提出。依托載體平臺建設、要素保障支撐、場景創新應用等,人工智能正加速從效率工具向創造力伙伴轉變,讓“單人+AI即公司”的OPC新模式繪就創新創業的嶄新圖景。

回望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路徑,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近年來持續火熱。依托深厚的產業積淀,園區加速形成“3+N”人工智能應用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良好的產業生態、多元的應用場景、優質的營商環境,為OPC模式的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里,“單人+AI”并不代表“孤軍奮戰”,園區以孵化賦能,推動校企地協同,積極構筑全流程、全鏈條的創業服務生態,讓“單人成軍”成為AI時代的生動注腳。
關鍵詞:孵化賦能
全流程陪伴 讓創業不孤單
在園區蒲公英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第六期“支點加速營”已漸入尾聲。作為園區孵化人工智能企業、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的重要舉措之一,創新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來,以“支點加速營”為核心產品,圍繞“資本”“技術”“人才”“市場”“品牌”五大基石,設計六大模塊課程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持。

在園區創業兩年后,司馬智能創始人&CEO董晨已然成為園區的“代言人”。2023年,董晨在朋友介紹下來到“支點加速營”,依托全面的政策、資源、資金等要素支持,企業快速成長。通過AI大模型技術與企業應用結合,司馬智能自主研發了基于AI大模型技術的“營銷-銷售-服務”智能CRM解決方案,幫助企業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化的客戶價值挖掘。目前,司馬智能已服務雀巢集團、摩根士丹利、MUJI等50余家行業頭部客戶,并在海外市場有所建樹。
“當真正扎根于此,才感受到園區的‘宜居宜業’不只是宣傳語,而是生動的現實圖景。現在,我已經多次向創業的朋友推薦支點加速營,推薦園區。”董晨介紹,創業初期,園區在辦公室租用、服務器云資源共享、員工住宿等各方面給予支持,極大降低了創業成本;在技術提升、人才引進方面,公司與西交利物浦、蘇州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此外,園區發揮的“紐帶”作用同樣關鍵:通過創新中心主動“牽線”,司馬智能借助校友會成功鏈接海外客戶,實現了業務的跨境擴張,將“人工智能+”的賦能價值從園區輻射至全球。

在“支點加速營”,一個個創業者從來訪、學習,到落地、生根,恰是OPC理念在園區落地的生動縮影。蒲公英孵化器總經理吳曉梅介紹,創新中心鏈接國際知名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資源,擁有標準完善的孵化和服務體系,再加上園區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創業者可以在這里享受各種免費資源和服務,擁有很強的獲得感。
經過六年多的積累沉淀,創新中心構建了技術鏈、人才鏈、資本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的創業服務體系,形成推動企業“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現實成長路徑。截至目前,創新中心已累計服務290家人工智能企業。在加入創新中心后,共有69家企業完成融資,總融資額超112億元,垂直9大應用場景累計產出200多個解決方案。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往往會經歷一段孤獨的旅程。但我們的全流程陪伴和服務,不僅可以讓他們在技術、資源等方面有所收獲,還能在精神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吳曉梅表示,隨著OPC理念的提出,創新中心在接下來的項目遴選中也會向OPC項目進行傾斜,從技術驗證到場景對接,再到產品開發,通過全流程的服務支持,讓OPC創業者在園區創業不孤單。
關鍵詞:融合創新
校企地協同 打造OPC創業高地
蒲公英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所在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是園區科教融合與產業創新的核心承載區。這里集聚了33所中外知名院校和15家“國家隊”科研院所,在創新創業主體集聚、技術創新、生態土壤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成為OPC創業的絕佳舞臺。

時間回溯至2015年,OPC的理念早在科創區“創慧湖”計劃中雛形初現。依托轄區豐富的高校和科研資源,科創區鼓勵學生、教師走出校園、擁抱市場,讓來自高校的“紙上專利”切實轉化為“生產線工藝”。
多年來,科創區從政策制定、平臺建設、服務支持等多方面著手,打造了完善的鼓勵高校創業服務模式。現如今,獨墅湖畔已構建起分層分類、精準支持的“慧湖小領軍”工作體系,面向三類重點群體提供差異化支持,其中資金最高達50萬元,并有最長三年辦公場所支持;科創區還成立了創業發展中心,針對創業者進行政策解讀、落地服務等;此外,獨墅湖青創港讓早期的創業項目有了一個“家”,通過項目孵化、服務導入,有效增強創業項目、創業人才與園區之間的黏性。

在年輕的“創客”王晗、陳宇亮看來,優質的營商環境與企業服務既體現在速度,也體現在溫度。陳宇亮回憶,在與青創港輔導團隊進行了兩個小時的交流后,他們的創業項目“全球領先的亞米級精準定位技術”僅花3天就完成項目注冊落地,半個月就拿到了“慧湖優創計劃”15萬元補助資金。
“青創港不僅為我們提供工作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還依托課程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投融資中心和創業者聯盟,從知識儲備、技術轉移、資本引入、社群構建等多維度,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點對點服務,幫助創業項目加速成長。”陳宇亮感慨道。

“在OPC模式下,從一個人到一個創新項目,再到一個公司,服務環環相扣、緊密銜接,而我們也正在探索更加契合這一模式的服務。”蘇州獨墅湖創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娟表示,創業發展中心還計劃開設OPC科創訓練營、搭建生態伙伴對接平臺等,以更加精準的服務賦能創業者成長。與此同時,獨墅湖青創港也正在積極擴容,二期建成后將新增330個開放共享式辦公工位,并創新性規劃OPC專屬活動、洽談與交流空間,助力更多“單人獨角獸”在獨墅湖畔茁壯成長。
作為園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高地,科創區擁有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和規上企業數量均占園區總數80%以上,涵蓋高質量數據集、算力中心、大模型,以及聚焦AI+應用的相關企業。為更好地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科創區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出“創新飛輪”概念——通過政府引導,推動高校與企業要素流動,實現三個飛輪耦合運轉。
在推動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對接方面,科創區打造產業教授、訪問工程師,以及技術經理人等制度,為高校科研把好關、助好力;在推動資源融通方面,搭建校企共建平臺,常態化舉辦校企對接會等;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設立技術合同登記獎勵,依托“慧湖小領軍”計劃,解決師生項目“無錢起步”的困境,近兩年共實現立項104個。

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黨工委書記陳莉表示,經過多年探索發展,科創區在推動高校科研與產業銜接、鼓勵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方面,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化設計——這里既有完整的產業集群,又有推動支持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和服務生態。“將科創區作為園區OPC模式發展的主陣地,可謂水到渠成、恰逢其時。”陳莉說。
關鍵詞:溫度服務
人文+科技 構建引才留才生態
在蘇州國際科技園旗下載體人工智能產業園,集聚的企業、創新的生態讓一切都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從這里,既走出過思必馳、旭創科技、同程旅行等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也有包括九識智能、星邏智能、穿山甲等在內的初創型企業仍在持續深耕。

企業“從0到1”的成長,離不開全鏈條、全流程的服務支持。而如何讓企業服務既體現科技“含金量”,又彰顯人文的溫度,蘇州國際科技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顏永萍是蘇州國際科技園新聞發言人,自上任以來,她通過與園內企業家的多次深入交流,不斷推進國際科技園“科技+人文”企業服務模式更加深入人心。“創業者是一群有夢想、有激情的人,除了給予技術、平臺、資金等硬性支持,他們更需要人文的關懷。”在顏永萍看來,每個創業者都是天然的詩人,需要可以交流和表達的空間。蘇州國際科技園精準切入,一方面舉辦“行走的智博會”、圓桌慧談等產業交流活動,另一方面則策劃桂花市集、詩歌展等文化交流活動,讓創業者既能在專業領域游刃有余,還能感受屬于城市的人情溫度。

余崇圣、李夢夫婦是一對年輕的八零后海歸創業者,也是人工智能產業園最具代表性的OPC創業者。從考察到落地,再到深耕發展,談及在園區的創業歷程,知至科技創始合伙人兼市場總監李夢用“細水長流的陪伴”來形容園區對年輕創業者以及初創企業的支持。
“初期,我們來園區看場地、了解政策,由于客觀因素限制,只能周末進行。當地的工作人員會遷就我們的時間,這種細節的配合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園區招商的溫度。”李夢表示,創業所需要的支持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園區構建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從人才服務到金融支持,全面賦能企業發展;為幫助創業者成長,園區打造了“科創營”,搭建同頻創業者交流學習的橋梁;而在場地裝修、人才子女入學等方面,園區的服務同樣面面俱到。正是這種全方位、全流程的長期關注,讓企業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產品研發。現如今,知至科技作為專注于多源傳感融合空間定位感知技術開發與應用的行業“新秀”,已成長為園區的“明星企業”,其產品還在海外市場廣受認可。

余崇圣與李夢的故事恰恰是很多年輕人選擇園區、落地園區、扎根園區的生動縮影。誠如顏永萍所言,企業服務需要事無巨細的關心,想“留人”,先“留心”,要通過往實處想、往小里行,讓創業者、企業家切實感受到需求被傾聽,被解決,從而構建良性的引才留才生態循環。
而針對OPC模式在園區的落地,未來,蘇州國際科技園也將從孵化、服務兩方面雙管齊下:一方面,依托園區各類產業創新中心,讓初期創業者進行場景式“走讀”培訓;其次,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對早期項目的撬動作用,讓創業者有更大的機會獲得資金支持;此外,通過“AI大講堂”等品牌活動,幫助早期項目在技術完善、資源對接等方面打通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目前已有蘇州市OPC社區3個,包括人工智能產業園(創業類)以及思必馳和中科大高研院(創新類)。同時,園區7家企業入選蘇州市首批“人工智能發展驅動中心”,覆蓋軟件開發、科學分析、數據服務、人形機器人、智能體、芯片研發等產業領域,數量占全市的70%,為協同創新層層加碼。
“聚焦頂層設計、平臺構建、生態建設,園區已形成了清晰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徑,未來也將充分賦能OPC模式的落地發展。”園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首屆人工智能OPC大會舉辦為契機,園區下一步也將研究制定相關政策、落地系列舉措,以AI為引擎,以全鏈條支持和服務賦能,加速構建“一個人”到“一支隊伍”的創新創業新范式,讓每一位懷揣夢想的OPC創業者都能在園區這片熱土上,心無旁騖地追逐夢想,成就非凡。
編輯 嚴春霞
2025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