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簡歷,一次咨詢,蘇州大學碩士生王川梅的首次求職忐忑,在“校園蘇州日”的就業咨詢處被悄然化解。
“明確求職方向,突出項目經驗,這些細節,很實用。”俯身桌前,王川梅指著簡歷上新增的標注。“沒想到還有老師現場指導修改簡歷。”這讓她感到意外。
11月12日,蘇州大學體育館內,2025年“校園蘇州日”全國秋招活動在此落下帷幕。一排排招聘展板前,學子摩肩接踵,手中簡歷寄托著未來。現場360家企業拿出8000多個崗位,招聘臺前,HR們手中的簡歷越摞越厚。
這場始于金秋、跨越十座城市的全國秋招引才之旅,最終在蘇州主場迎來收官。就在前一天,“2025江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大會暨首屆人工智能OPC大會”剛在這座智造之城召開,“個人+AI”創業新范式,點燃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10所國內頂尖高校的500名AI創業青年的激情,“OPC創業首選蘇州”等話題刷屏網絡。兩場活動,無縫銜接,如同蘇州遞給青年的兩張名片,一張是產業創新的廣闊舞臺;另一張,是安居樂業的溫暖承諾。
從2016年首次啟航,到2025年釋放超10萬個優質崗位,十年“校園蘇州日”早已跳出“單純找工作”的框架,它讓一場校園招聘會成為一次產業學習、一場城市體驗、一場情誼互動,展現出這座城市有奔頭的事業、夠暖心的細節、能扎根的煙火氣。蘇州這套校招“新打法”,正穩穩打動著每一個想留下來、趕來的青年人,助力他們在這座城市實現創新創業創富的夢想。
從“找工作”到“創未來”
“以前找工作像是選‘飯碗’,現在來蘇州,是選擇生態、創造未來。”中科大碩士生陳宇的一番話,道出不少青年人才的心聲。不久前,他拿到了蘇州工業園區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的研發崗offer,目前還在籌備自己的OPC創業項目。“計劃先在企業積累經驗,再利用蘇州的算力資源推進項目,時機成熟就入駐孵化器。”
陳宇的選擇,折射出蘇州在人才招引上的新思路。不再僅停留于提供崗位,而是構建“就業積累—創業孵化—產業落地”全鏈條通道。記者還觀察到,今年2月,“校園蘇州日”啟動之初,還首次推出170余個實習崗位,覆蓋制造、軟件信息等多個領域,讓在校生提前浸潤產業氛圍。
如果說OPC創業是部分人才的“高階選項”,那么充足的優質崗位則是蘇州吸引人才的“基礎底氣”。2025年“校園蘇州日”活動釋放優質崗位超10萬個,其中應屆生崗位超6萬個。
這份底氣,源于蘇州“1030”產業體系的堅實支撐。圍繞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30個細分領域,蘇州組織上市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科研院所等組團出擊、精準引才。在蘇州高校專場,360家鏈主企業、科研院所及專精特新企業現場與畢業生對接。
“蘇州的崗位不是簡單的‘招聘’,更是產業升級的‘人才邀約’。”固德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張殿軍表示。如今企業選才,不僅看重學歷背景,更關注創新潛力與產業契合度。
然而,求職之路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僅靠招聘會上的短暫交流與單薄簡歷,往往難以實現人崗精準匹配。
“掃碼投簡歷,不到1分鐘就收到匹配崗位推薦,后續還有面試機會。”在AI智能招聘體驗區,應屆生王萌萌與同學分享著使用FlashOffer智能招聘平臺的體驗,期待通過平臺與更多蘇州企業有進一步對接。
該平臺匯聚超10萬個崗位、近6000家用人單位,借助AI算法實現“企業預錄崗位、學生預投簡歷、線上先匹配、線下再對接”。企業不再“大海撈針”,學生告別盲目“海投”,提升整體對接效率。現場設置的“職通面試間”與offer直發渠道,更讓優秀人才實現“即面即錄”,為求職按下“加速鍵”。
“從實習體驗到就業啟航,從創業孵化到產業扎根,蘇州正以更系統、更智能、更開放的人才生態,助力每一位青年從‘找工作’走向‘創未來’。”蘇州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廣撒網”到“心貼心”
2025年“校園蘇州日”全年已舉辦近20場大型活動,走進近20所C9、“雙一流”頭部高校,每一場都是人頭攢動,輻射周邊高校學子,其影響力更通過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城高校周邊的地鐵廣告持續擴散。“下一站,蘇州”的標語,將蘇州的崗位與政策,精準觸達更多青年。
“我們學院專攻精密儀器,蘇州企業的崗位非常對口,連招聘負責人都懂專業術語。”今年2月,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李偉就在院系專場與博眾精工達成意向。這種“深入院系、精準滴灌”,成為今年活動亮點。
蘇州打破“一場招聘會覆蓋全校”的傳統模式,圍繞“1030”產業體系,梳理重點高校優勢學科,針對性走進不同重點學院,開展碩博專場。邀請蘇州名企、研究院技術骨干現場宣講,不僅介紹崗位,更分享行業趨勢與職業路徑。
“以前校招是企業‘坐等上門’,現在蘇州是‘主動敲門’,不僅找到院系,還送到心坎。”在前不久的西安高校專場中,西北工業大學就業指導老師由衷贊嘆,從“學校”到“院系”的精準觸達,極大提升了對接的專業性與吸引力。
縣區聯動模式進一步提升了精準度。市級主攻頭部高校,縣區聚焦理工類、技能類院校,針對本地用人單位需求組織專項招聘。這種“分級分層、精準施策”,既滿足鏈主企業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也填補了中小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缺口。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蘇州用十年完成校園引才模式的深刻變革。招聘不再僅是崗位對接,是產業觸角的延伸,更是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結。
“原本只是來看看崗位,沒想到被蘇州的文化圈粉了!”在10月29日舉行的南京高校專場“青春市集”上,現場體驗蘇繡制作的南師大碩士應屆生張琦,在社交媒體分享感受。
“校園蘇州日”創新推出“青春市集”,將蘇式手作、非遺展示、青年文創搬進高校食堂與招聘現場。“蟹黃黃”等特色伴手禮驚喜“圈粉”。學子們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蘇作非遺,近距離體驗潮玩科技,參與趣味競技與手作,在輕松氛圍中,蘇州悄然走進青年內心。
線上互動同樣精彩。蘇州在朋友圈、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發起話題,鼓勵學子分享參與感受與職業期待。“平衡生活與夢想,太心動了”,學子們在社交平臺上的自發分享,讓蘇州城市品牌在青年中持續發酵。
從“第一站”到“每一步”
“選擇一座城市,不僅是選工作,更是選生活。”揚州姑娘蔡名悅是蘇大生物學研三學生。招聘會現場,她手持“政策明白卡”與“蘇惠青年卡”,滿眼期待。“蘇惠青年卡”集交通、文旅、消費等十大權益于一體,讓青年從初來之時,便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從求職到創業,從安居到生活,蘇州構建起覆蓋青年發展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正是從“第一站”到“每一步”的持續陪伴,讓年輕人的“落腳”漸漸變為“扎根”。
“原以為申請補貼很麻煩,沒想到首次就領到6個月租房補貼,4800元直接到賬,緩解了剛工作的壓力。”在蘇州工作的本科應屆生周云濤,對“免申即享”的服務贊不絕口。蘇州推出的青年人才9條措施,以“真金白銀”展現引才誠意——租房補貼首次一次性發放6個月,后續實現“免申即享”,以“無感服務”減輕青年后顧之憂。
在求職起步階段,全日制應屆本科以上畢業生來蘇州面試可獲最高2000元交通補貼;“蘇青驛”青年人才驛站提供最長14天免費住宿,讓學子安心求職。就業之后,全日制博士、重點高校碩博、本科生分別享受每月1500元、1000元、800元租房補貼。連續工作滿1年的優秀應屆博士和碩士,分別可獲10萬元、3萬元一次性生活補貼。購房階段,可給予一定購房補貼。博士后進站可享最高12萬元生活補貼,出站留蘇再獲30萬元購房補貼,緊缺人才最高可獲30萬元薪酬補貼。這些并非“紙上福利”,而是“直達快享”的真實支持。
在創業支持方面,蘇州為青年打造了“從創意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百億級人才基金構建起良性投資生態,人工智能專項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針對青年經驗不足的問題,蘇州提供“創業導師+專業培訓+政策咨詢”一站式服務,專業機構定期輔導,分享融資技巧與市場經驗。“高校學子創新創業蘇州行”活動,讓青年與產業深度對接,在實戰中成長,助力創業之路行穩致遠。
留住青年,既需要事業平臺,也離不開宜居環境,蘇州創造條件、煥新場景,讓年輕人“快樂工作、盡情生活”。優化升級的“蘇易居”平臺,動態保持不少于1萬套優質人才公寓;120余家青年人才驛站覆蓋全市,確保求職學子“住有所居”。在生活配套方面,蘇州打造高品質青年社區,定期組織年輕人喜愛的文體社交活動,構建有活力的社群空間。AI潮品店、黑科技體驗館、開發者沙龍等新興場所,也成為青年交流互動、尋找同好的城市窗口。
讓夢想落地,讓生活開花。“來了就是蘇州‘城市合伙人’”“蘇州‘職’等你來”“好事成雙”……這座城市向每一位青年發出的鄭重承諾,也正加速變為每一位青年真實的感受。
作者 盛崢 雷霆 柳玉琳
《新華日報》2025年11月14日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