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行業的交易邏輯與信用經濟“以信任為紐帶、以跨時空價值交換為核心”的運行規律高度適配,天然契合信用經濟的核心特征。
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管理,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工作(2025—2026年)的通知、首批旅游市場嚴重失信主體典型失信行為等。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已推出了兩批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積累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管理規定》也得到了深入貫徹落實,各地通過“紅黑榜”等形式,表彰守信者、懲戒失信者。在久久為功的努力下,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管理正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信用經濟是以信用為核心媒介和運行基礎的經濟形態,信用經濟的核心特征是經濟活動中各類交易、資源配置、價值交換主要依賴于“信用關系”而非單純的現金或實物運行,信任與契約成為維系經濟運轉的核心紐帶。信用經濟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現代社會高效運轉的“隱形基礎設施”,發展信用經濟的底層邏輯是“實現信任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文旅行業的交易邏輯與信用經濟“以信任為紐帶、以跨時空價值交換為核心”的運行規律高度適配,天然契合信用經濟的核心特征。例如,文旅行業具有“先承諾后履約”的交易形態,并具有消費異地性特點。
發展信用經濟是根治文旅市場頑疾的關鍵突破口。文旅消費的最大特征是流動性、在地性,宰客欺客、虛假宣傳成為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疾,一方面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破壞市場公平,使得合規經營者不得不面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行業陷入“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發展信用經濟,建立經營者信用檔案,將商戶行為記入信用記錄并予以公開,可以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優質商家,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讓誠信經營者獲得更多客流與收益,進而倒逼商家規范化經營,構建良性的市場生態。由此來看,文旅市場信用管理是行業健康發展的筑基工程。
發展信用經濟是降低文旅市場交易成本的重要推進器。信息不對稱使文旅交易成本普遍偏高。消費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比價、查評價,甚至進行實地考察;交通、住宿、餐飲等多消費環節的分散化和“一次性交易”又進一步推高監督、維權成本。消費者因“怕被騙”而不敢“完全放心”地進行文旅消費。借助“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約代價,可以讓優質商家以持續的信用積累獲得更多客流,形成“守信降成本、失信付代價”的正向循環,最終通過信任的傳遞,系統性降低全行業交易成本,助推文旅經濟從“流量經濟”向“品質經濟”升級。
在信用管理的政策措施“工具包”中,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尤其值得關注。文旅信用經濟發展滯后于產業需求的核心障礙在于信用標準不統一、失信懲戒落地難、主客信任培育慢,多種系統性難題疊加,綜合性治理手段缺失。試點工作針對以上問題,聚焦創新信用監管制度、推行信用承諾管理、推進信用評價應用、促進信用信息共享、加強失信主體認定和管理、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六大核心突破口,全方位構建信用經濟發展和監督治理體系,有望通過局部試驗,篩選、凝練、推廣更多“開箱即用”的成熟經驗。
為確保試點工作落地見效,各級文旅部門還需多措并舉。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試點工作細則。應細化信用信息采集、評價、應用等關鍵環節的操作標準,避免各地因理解偏差導致執行混亂。二是要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開展試點指導。應根據各地產業特色制定差異化試點方案,組織專家團隊下沉指導,確保試點措施貼合實際需求。三是要及時總結經驗和做法,形成可復制的模式。建立動態跟蹤機制,重點梳理信用免押、紅黑名單聯動等場景的成功案例,形成“經驗清單”。四是要積極推廣試點成果,凝聚全社會共識。通過行業峰會、媒體報道等渠道宣傳試點工作成效,讓市場主體與消費者直觀感受信用經濟的價值,激發參與熱情。五是要發揮科技賦能作用,強化信用經濟體系建設。借助大數據技術等打通文旅、金融、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數據壁壘,構建實時更新的信用數據庫;利用區塊鏈技術等確保信用信息不可篡改,增強數據公信力;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等優化信用評價模型,提升對商家履約能力預測的精準度。
(作者:馬曉龍,單位:南開大學)
來源:信用中國